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郴州KTV招聘网 > 郴州热点资讯 > 郴州学习/知识 >  本章阐明格物致知的道理原文佚失仅存“此谓知本”“此谓知之至也

本章阐明格物致知的道理原文佚失仅存“此谓知本”“此谓知之至也

2022-06-22 06:19:16 发布 浏览 906 次

本章阐明格物致知的道理,原文佚失,仅存“此谓知本”,“此谓知之至也”两句。前一句,程颢、程颐认为是衍文,朱熹认为后一句是结论,在它前面“别有阙文”。他根据二程的思想,通过补写发挥了格物致知的道理,认为人的知识是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的,日积月累,最后融会贯通,达到知识的最高境界。朱熹所说的其实是人的知识的来源和积累,人在实践中观察、研究事物,获取知识,由已知到未知,循环往复,不断升华。物理无穷,认知过程也永远不会完结。如此日积月累地不断认识,最终可以达到知识渊博、触类旁通的境界。儒家认为为学之本在于格物致知,朱熹指出“进学在致知”,“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”。这种强调由已知到未知、功夫落到实处的治学方法,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所说:“《大学》教人以格物致知,盖即物而理在焉,庶几学者有着实用功之地,而不至于驰心于虚无之境。”我们平时学习、工作都要从小事做起,积累经验,才会成功。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,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。

读史致用

曾国藩治学

曾国藩(1811~1872)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,但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。曾国藩所处的时代,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向没落的转折时期,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。他在家乡湖南拉起了湘军,力挽狂澜,为清王朝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,被封为一等侯爵,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。曾国藩作为“同治中兴”的核心人物,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
曾国藩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在学术上也造诣颇深。曾国藩一生能有如此大的成就,一方面是时势造英雄,另一方面也和他的读书治学有着莫大的关系。他指出:“盖真能读书者,良亦贵乎强有力也”。据史料记载,曾国藩少年时代就胸有大志,每日刻苦攻读,足不出户,曾经在一年之内将《二十三史》通读一遍,而且圈点甚多。考中进士后,他仍读书不辍,坚持每日清晨即起,习大字一百,然后温经读史,从不间断。

曾国藩拜清代著名理学大师唐鉴为师,他曾向唐鉴请教读书和修身的方法。唐鉴向来服膺程朱之学,因此唐鉴告诉曾国藩读书应以朱子为正宗,然后专攻一种经书,如能通一经,则其他经书皆可触类旁通,如此则可事半功倍。若急于求成,企图短时间内全都搞清楚,往往欲速则不达,结果连一种都不通,事倍功半。曾国藩按照唐鉴的教导,严格要求自己,若一书未完,绝不读其他书。而且每天都写读书心得,坚持静坐,以回忆当天所学,坚持创作诗文,学以致用。

曾国藩在治学观念上继承和发扬了儒家“经世致用”的传统。在他看来,“古之学者,无所谓经世之术也,学礼焉而已”。他主张经世致用,在治学上就是要把学问落到实处,不但要强调义理所在,更要追求“格物”、“诚意”的效果。另外,曾国藩也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治学方法。第一,强调要专精一业,专攻一门学问,他说:“凡专一业之人,必有心得,亦必有疑义。”一经若通,则其余自可触类旁通,互相印证。第二,他说:“求业之精,别无他法,日专而已矣。”他坚持每日读、看、写、作,四者缺一不可。

评述

朱熹:此句之上别有阙文,此特其结语耳。右传之五章,盖释格物、致知之义,而今亡矣。此章旧本通下章,误在经文之下。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: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是以大学始教,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也 。”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