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牢之率北府兵投降后,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了。桓玄大军沿江而下,进至新亭。司马元显弃船退入建康城中,桓玄军队轻松登陆。司马元显退无可退,硬着头皮整军在宣阳门外列阵迎战。无奈,军心已乱,晋军不战自溃。司马元显匹马逃回城中,身后只有一个谋士跟随。他逃到家里,问父亲司马道子怎么办。司马道子只是对着他哭泣,拿不出任何主意了。很难想象,东晋朝廷竟然被这样两个父子操纵了20年。桓玄兵不血刃进入建康,抓住司马元显,将他和之前被俘的司马尚之一起杀死。司马元显当时才20周岁而已。司马道子被放逐到安成郡,很快就被毒死,也才39岁。
桓玄控制白痴皇帝司马德宗,自任丞相、都督中外诸军事,又派遣家人、亲信占据要津,控制了东晋朝野。
三
桓玄掌权后,首要的事情就要削弱镇压北府兵。他任命刘牢之为征东将军、会稽太守,剥夺了军权。刘牢之恍然大悟:“一转眼,桓玄就夺我兵权,祸将至矣!”刘敬宣就劝刘牢之趁着军权还没有交出去,袭击待在建康丞相府中的桓玄。关键时刻,刘牢之显示出了低劣的政治素质,经过一番犹豫不决,刘牢之没有采纳儿子的建议,而是计划带着北府兵渡过长江,与在江北的女婿高雅之联合据守北岸和桓玄相持。
刘牢之招集北府兵将领商议去留,不想大家对他的主张都默不作声。参军刘袭打破沉默说:“事不可者莫大于反,将军往年反王兖州,近日反司马郎君,今复欲反桓公。一人而三反,岂得立也?”说完,刘袭快步离开,将领们纷纷走散。刘牢之的主张得不到部下的支持。他已经安排儿子刘敬宣先到京口安置家眷,如今见儿子失期未到,以为他遭遇不测。众叛亲离之下,刘牢之自缢而死。不一会儿,刘敬宣赶了回来,见父亲已死不敢哭喊,急忙投奔高雅之而去。北府兵将吏将刘牢之安葬在丹徒。桓玄不依不饶,下令斫棺斩尸,把刘牢之尸体抛暴于大街上。一代名将,落得如此下场。
除去心腹大患刘牢之后,桓玄再矫诏任命自己为太尉、都督中外诸军事、扬州牧、领豫州刺史,完全掌控了国政。对群龙无首的北府兵,桓玄举起了血腥的屠刀,接连杀害了高素、竺谦之、竺朗之、刘袭、刘季武、孙无终等北府旧将。刘敬宣、高雅之和冀州刺史刘轨(刘袭的哥哥)起兵反桓自保,被桓玄打败。三人北逃,投降了南燕的慕容德。
剩下的北府兵系统的将领人人自危。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去找刘裕,询问:“我们怎么办?”刘裕相当镇定地回答:“你可随我回京口。桓玄如果能效忠朝廷,我们就服从他,听他指挥。如果桓玄有篡国谋权的举动,我们就对付他。现在正是桓玄矫情树威、施展拳脚的时候,肯定用得着我们这样的人。”果然,桓玄铲除了一批北府兵将领,并没有对剩下的人斩尽杀绝,而是希望他们为己所用。他派堂兄桓修镇守丹徒,任命刘裕为中兵参军。其他北府将领依然在位。这说明桓玄想杀一派拉拢一派,收编利用北府兵。而刘裕在刘牢之之后,无形中成了北府将领的中坚力量,大家有事没事都向他靠拢。
元兴二年(403年)二月,桓玄矫诏自任大将军。大将军之职,几乎是奸臣谋权篡位之前必经的一道官阶。桓玄的意图已经很清楚了。同年九月,他又加授相国,封楚王,封地有十郡,并加九锡,准备篡位了。
篡位之前,桓玄环视天下,最不放心的还是北府兵残余力量。于是,他派堂兄桓谦前去刺探刘裕对自己篡位称帝的态度。桓谦屏退众人,问刘裕:“楚王勋德隆重,四海归怀。朝廷各位公卿大臣的意思,都是希望皇帝禅位给楚王。不知道刘将军意下如何?”刘裕毫不犹豫地回答说:“楚王是宣武之子,勋德盖世。桓氏家族,世代都是朝廷的功臣支柱。晋室微弱已经很长时间了,早已失去民心。现在楚王是众望所归,乘运禅代,有何不可!”桓谦听完,大喜过望:“刘将军说可以,那就真的是可以了!”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建康。桓玄得报,以为自己得到了刘裕为代表的北府旧将的支持,再没什么忌惮的了。
403年12月,又一幕“禅让”大剧上演。白痴的晋安帝司马德宗献出国玺,禅位于桓玄。桓玄经过一番辞谢表演后,粉墨登场称帝,国号“楚”。历史上将这个政权称为“桓楚”。
篡位后,桓玄贬司马德宗为平固王,迁居浔阳。
关于新朝的年号,桓玄一开始下诏,定年号为“建始”。右丞王悠之指出八王之乱时,篡位的赵王司马伦用过“建始”这个“伪号”。桓玄就改年号为“永始”,结果这个年号又曾经是王莽刚执政时西汉末年的年号,还是很不吉利。桓玄用它的本意可能是希望自己的楚政权保持朝气,永远欣欣向荣,事情的发展能如他所愿吗?
四二、桓楚注定是个短命的伪政权
一